就在印度上下等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之时,印度外交部长斯瓦拉杰9月8日却向中国提出了无理要求。她表示,中国要印度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中国就应尊重“一个印度政策”(即承认中国藏南地区属于印度)。中国对印度谈到西藏和台湾问题时,印方感同身受。同样,印度也希望中方能理解并领会印度对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为藏南地区)的感受。
斯瓦拉杰炒作“中国应尊重‘一个印度政策’”的时机值得注意,因为习近平即将访问印度,而印度总理莫迪刚刚访问了日本。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政策,斯瓦拉杰偏要拿印度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国承认“一个印度政策”作为交换条件,并要中国作出明确表态。
观察人士指出,作为一个大国的外长,斯瓦拉杰竟然说出这样的外交措辞,其目的,要么是为即将举行的两国高官会谈设置障碍,要么是趁机要挟,增加其谈判的筹码。她对中国提出承认“一个印度政策”,原本是要向中国传递其印度的利益诉求,利用这种有别于政策口径的论调,增加在外交谈判中的砝码,创造必要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实际上,印度一直视中国为潜在的威胁,中印也遗留了不少历史问题,例如边界问题等。在1962年,中印为边界问题大打了一仗,印度为此差点亡国。要不是因为国际压力和中国政府的“善良”,中国军队可以打到其首都——新德里。
本来,历史给了中国一次恢复藏南地区固有领土的机会,毕竟,中国是靠数万名解放军战士通过战斗赢来了这次机会。也就是说,当年中国已经夺回了藏南地区。然而,中国政府高层却忽然宣布撤军,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之后,又宣布沿这条线再往回退20公里。
其实不用那么费劲地猜,我们理解的原因是: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即用强烈的打击教训印度,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这种战争目的,后来也用于1979年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这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遭遇挑衅——采取军事行动——获得胜利——无条件撤军——恢复常态。
今天看来,中国单方面撤军,没签任何协定,没夺回任何失去领土——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夺回后又送走了,这是中国最大的遗憾。正是中方的“善良”,让印度长期占据中国藏南地区,后将其取名为阿鲁纳恰尔邦。但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作为报复,进入21世纪后,印度拒绝支持“一个中国政策”。2010年12月,时任中国总理的温家宝到访问印度时,印度方面就把“一个中国政策”从联合声明中撤除。
中印关系多年来为边界纠纷所困扰,虽然后来在1993年、1996年和2005年签署了双边协定维护和平,但是,边界问题其实一直悬而未决。经过长期的谈判,2013年11月,印度前总理辛格访华签订中印边防合作协议,这有利于加强管控边界冲突。不过,印度政界、舆论界却有另外一番见解和看法。
《印度快报》当时发表题为《一项不平等条约》的文章称,从表面上看,辛格访华是成功的,两国签署了9项协议。然而,走近看却感觉,这次访问最多只是实现了“现状的制度化”,如果再悲观一点的话,它反映出印度地区地位的下降。为了防止这一趋势,印度应该加强与邻国的关系,当然,中国在这方面也丝毫不会客气。
人们也许会问,斯瓦拉杰对中国提出无理要求,难道不怕牺牲中印关系吗?也许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在印度一些官员看来却是小事一桩。在印度,那些给中印关系挑刺、抨击中国、主张对华施压的并没有闲着。他们故意借这个机会来指责中国,或向中国提出不合理要求,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因此而放大。
这种误判基于中国过去几十年韬光养晦与高度克制的外交政策。怀柔的外交政策曾为中国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但同时也使一些国家形成了一种主观印象,即中国为了谋求稳定和发展可以一再忍让,在利益受损时不会采取强硬手段维权。而这些主观印象的直接后果是,鼓励了印度一些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斯瓦拉杰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