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阿里巴巴准备赴美上市、融资至少150亿美元(约合920亿元人民币)的时候,阿里巴巴与国内最强大的国有银行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是阿里巴巴、腾讯等网络公司开始侵占传统上由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大行”占据的地盘。阿里巴巴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提供移动支付服务,以及提供回报水平高于国有银行存款利率的网络投资产品。
不过,“四大行”也展开了反击。双方最新一次交锋是在本周,之前阿里巴巴网上投资基金余额宝用户报告,他们把钱从中国工商银行账号转到余额宝上时出现困难。最近几个月,各家国有银行相继出台了类似措施,所有国有银行都设置了客户向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产品转账的新的月度限额。
这也许是央行力挺国有银行的结果。近期内,先是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继而又传出包括“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等内容的管理办法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与此同时,一些国有银行也频频出手,一方面要求监管机构对阿里巴巴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又对阿里巴巴打起“口水战”。
阅读这篇约1300字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选择的语句带有明显的挑战性,对阿里巴巴怀有恨之入骨之意。这给人的感觉是,我吃不到的葡萄,也不能让别人吃到。如果国有银行具有这种酸葡萄心理,并借助央行的保护,打压阿里巴巴等新的金融业态,真不知公众的金融利益何时能得到维护。
过去十年中,“四大行”的利润年均增长10%以上。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2013年实现净利润2626.5亿元(日均利润7.19亿元),同比增长10%。此外,四大行”的股本回报率介于18%和22%之间,这样的水平是即使是美国、欧洲的大型银行也望尘莫及。
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四大行”基本上垄断了国内金融业,储户们除了“四大行”之外几乎别无选择,无处可逃的大量资金使国有银行的日子异常轻松。“四大行”只需提供很低的存款利率(通常低于通货膨胀率),而以高出近一倍的利率将资金贷出。这种轻而易举得来的利差收益在银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高达90%。
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强大的国有银行难道容不下一个阿里巴巴吗?虽然阿里巴巴的放贷规模迅速扩大,但其初始基数很小。与中国银行业高达105万亿元的储蓄规模比起来,阿里巴巴的基金就像是“沧海一粟”。
在中国银行业的汪洋大海中,阿里巴巴还只是一条小鱼。阿里巴巴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阿里金融成立三年来,虽然已发放了超过1000亿元的信贷,开局较为抢眼,但规模仅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的0.1%左右。
四年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放出豪言“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将改变银行”,引来一阵嘲笑。三年来,尽管没有银行牌照,阿里巴巴小额贷款简单重复着一个动作,给微小企业贷款。很快,它开始令这个领域的霸主惊恐不安。阿里巴巴在金融界的开疆辟土,让几家国有银行惊呼“狼来了”。
本月13日,在银监会首批确定的5个民营银行试点方案中,“阿里巴巴+万向”组合,拿下了浙江一单,主打“小存小贷”模式。阿里巴巴涉足这一领域,足以剌激中国发展缓慢的银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
竞争到来,躲是躲不过去的。几家强大的国有银行真正的对手终于来了,对他们而言,抑制的办法是游说监管部门对阿里巴巴加以限制,以获得喘息之机。当然,阿里巴巴仅仅是“四大行”的竞争对手之一。下一步,如果风险基金,电商巨头等一旦被松绑,国有银行的苦日子就会真正到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