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闭关锁国究竟有没有破解之道?现在看来,似乎没有,它就像一个死结。这是一种普遍的看法。
然而,此间有一种观点认为,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完善的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也会明显影响到一个国家贸易的商品流量与构成。正如此,在朝鲜这类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如果中国或其它国家投资以及贸易的展开,很可能会促进朝鲜市场特别是私有经济的发展,进而引发改革开放的可能。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有资格或条件担当促进朝鲜改革开放的角色——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朝鲜进出口总额(不含韩朝贸易)达63.2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朝鲜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89.1%,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朝鲜对中国贸易的依赖度也逐年提升,从2004年的48.5%提高到2005年52.6%,2009年达78.5%,2011年则达83%。
由于朝鲜是中国的特殊战略伙伴,双方保持当前的友好关系,对中国获得周边稳定,对增加中国在东北亚、甚至在整个东亚的战略主动性都至关重要。事实上,中国固然不必扶持特定的人选,但一定要支持有利于中国的政策,利用金正恩掌握政权之机加强对朝鲜的影响力,促使其走上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朝鲜的权力交接似乎一切平稳。然而,金正恩面临的压力比他的父亲更大。除了要维持和巩固被匆忙赋予的权力,金正恩还要面对朝鲜所处的长期问题——贫穷、饥饿、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在目前的封闭环境下,朝鲜如果不进行改革,经济体系不可能有真正的改善。
客观地说,金正恩已经不得不走到“穷则思变”地步。否则,朝鲜生存的前景将永远黯淡。问题是朝鲜究竟怎么改革?金正恩究竟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来让朝鲜“变化”?
坊间甚至流传着这样说法,中国正要求朝鲜进行“中国式的改革开放”。中方认为,朝鲜若不进行改革开放,今后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稳定将无法得到保障。为此,今年1月,中方对朝作出了两项安排,邀请朝鲜1000名技术官员考察团前来考察,探索中国模式的改革开放路线,以改变朝鲜目前经济困难局面;朝鲜向中国输入4万名劳动力,部分打工者数月前以产业研修生身分抵达中国东北,赚取外汇。
为推进朝鲜的经济改革,今年8月,中国邀请金正恩的姑父、朝鲜二号人物张成泽访问北京,出席第三次中朝经济区开发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会议。经双方协商,共同宣布成立“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和“黄金坪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这两个经济区的设立,一方面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到这两个经济区投资;另一方面预示着朝鲜新领导人金正恩将借鉴中国经济模式,再次开启朝鲜市场化改革。
一度时期人们猜测,朝鲜“政策改变”和“改革开放”将集中在经济领域,当时出现了一些扩大经济自由度的新政策。例如,朝鲜允许更多的自由市场合法存在;提议经济管理和运作的权力归内阁以便削弱朝鲜军方的经营性活动;吸引外资,重新开放金刚山旅游;扩大对中国和俄罗斯在罗津—先锋特区的承包与合作经营范围。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今年7月29日,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所谓朝鲜“政策改变”和“改革开放”的传闻是无稽之谈,称朝鲜将坚持“主体”、“先军”和社会主义的道路“向着最后的胜利”前进,依靠自己力量完成国家统一和建设强盛国家。国外部分专家或媒体称“朝鲜显示出政策改变的征兆和改革开放”,是无稽可笑。
朝鲜以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的形式,给人们传递出一个信号,不要指望朝鲜像中国那样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的确,与中国不同,朝鲜目前实行的是先军政治,军队是这个封闭贫困国家的实际主宰。在长期军队优先的国策中,在朝鲜内部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金正恩的父亲金正日不可能放弃军队对他的忠诚而推行改革开放。而他本人更不可能,因为他的权力基础更需要军队的支持。由此所决定,除非在改革开放后这个集团的利益继续得到保证,否则,他们势必会反对金正恩的改革开放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中国是采取经济手段,还是政治手段来促进朝鲜实行“中国式改革开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行不通。事实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也有如理性人一样,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和统治。由此推断,只要朝鲜坚持先军路线,朝鲜闭关锁国现状就很难会有效地从根本上改变。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