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中国央行7月6日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这是在政府决策层致力于抗击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央行今年的第三次加息,也是本轮紧缩周期内的第五次加息。由于刚刚结束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二季度例会先期释放出通胀压力仍处高位的信号,市场已经对加息有所预期。
尽管近来市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升温,但央行依然选择加息,表明政府的首要任务仍是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其实,这次央行加息属于预期之中,因为本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将公布宏观经济数据了,预计CPI至少在6.2%或6.3%。可以说,这么高的通胀水平必然要令央行采取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央行的基准利率是以市场实际利率为调控目标,在存贷款等实际利率扣除通胀和交易成本等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负收益状态下,借助单次的加息来辨析对通胀的作用效果,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判断。加息政策要真正对通胀产生显著效用,还在于当前市场。
由于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决策层为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不受影响,实施了4万亿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从而导致通胀。不过,现在的货币供给量已经大幅下降,5月末M2同比增速已经下降到了15.2%,创下18个月来的低点。同时,经济增速也已经在放缓,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下降到了13.3%。也就是说,之前推高通胀的货币和总需求因素在明显改善,可是如今的通胀却迟迟未见下降,这不能不让人对加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的作用产生怀疑。
毋庸置疑,加息是遏制通胀的对症之药,但单凭一次加息无法判断其对通胀的影响。只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已经十分严重,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对通胀的作用受到限制,且调控政策具有了一定的耐药性,市场具有一定的惯性,对加息需要一个反应过程,因此,在短期内,物价或还将继续坚挺甚至继续上涨。
央行发布的《2011年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仍不理想,当期物价满意指数16.8%,比上季下降0.5个百分点。68.2%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通胀仍是主要矛盾。受要素成本上升、农产品涨价、输入性通胀和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影响,国内通胀压力还在不断增大。
当然,如果在2010年,说通胀是由国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自然毫无争议,但需要注意,自2010年10月央行首次宣布加息以来,国内非食品通胀却呈现加速上涨态势,非食品CPI同比涨幅从2010年8月的1.5%迅速上涨至2011年5月的2.9%,本轮通胀已经扩至非食品价格领域。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持续加息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使资金的利率空前高涨,企业资金成本空前提高,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还能便宜吗?近来有媒体报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许多企业贷款现状,银行贷款普遍的利率已经是15%,民间的借贷利率达到了3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商品肯定便宜不了。
在经过五轮加息后,利率上调空间已较为有限,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到3.5%,贷款利息达到6.56%,即使加到3.75%左右,对通胀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贷款利率达到7%,由于贷款资源十分稀缺,市场利率将上浮更多,这样一来,会显著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使物价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到“通胀—加息—通胀更高—再加息”的恶性循环。
因此,加息抑制通胀的作用显然被夸大了。实际上,工资成本、全要素价格上涨,属于长期刚性需求。这两个因素均不在央行控制范围之内。央行的货币政策只能控制其中一方面,加息对于控制通胀作用甚微,其象征性作用更大。况且,加息对控制通胀鞭长莫及。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这种滞后性似乎越来越明显,这也严重制约了加息对通胀的调控作用。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