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虽然希望重归于好,但不了解对方的想法。这种阴差阳错似乎一直在阻碍着中国与日本关系得到改善。是否存在已经中断的沟通渠道的连接桥梁呢?启用日本“鸽派”改善中日关系,成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要务。

 

去年9月,安倍召开日本执政党——自民党临时总务会,会上决定了新三大要职的人选。法相谷垣祯一担任自民党干事长,前经济产业相二阶俊博将担任总务会长,行政改革相稻田朋美被选任为政调会长。

 

这三人均被认为是自民党内的“鸽派”人物,安倍对其委以重任,意在通过他们“改善中日关系”。谷垣祯一和二阶俊博在对华关系上拥有较强人脉,因此安倍起用这两人或许是在向中国传递希望改善关系的信号。

 

谷垣祯一和公明党干事长井上义久今年3月下旬访问了北京,决定重启此前已中断6年的“中日执政党交流协议会”。4月下旬,由二阶俊博率领旅游业人士等3000人代表团访问中国;5月上旬,自民党的日本前财务相额贺福志郎计划与自民党议员等一同访华。

 

近几天,由日本“鸽派”人物、前众议院议长、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率领的日本经济界代表团正在中国访问,4月14日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会见。河野洋平最出名的事迹是1993年替日本向多数是亚洲人的、曾被迫进入战时军队妓院的女性道歉。

 

与此同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也在日本访问,在访日期间,日本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举行了早餐会,日本方面出席早餐会的人员为自民党内的“鸽派”人物、副总裁高村正彦等议员联盟高层。

 

综上所述,对于因“安倍独大”及与中日关系冰冷而蛰伏许久的自民党“鸽派”来说,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仿佛是一股吹来的暖风。这些人以改善中日关系这一业绩为背景,作为两国的沟通渠道及政界的重要参言者正越来越多的走上前台。

 

可以说,启用“鸽派”人物介入对华事务,实际上宣告安倍对华强硬政策的失败。2012年12月,安倍担任日本首相后,很快形成咄咄逼人的对华政策。一方面推行“地球仪外交”,通过精心策划的一场外交大公关,表面上是使日本重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更深层的原因是针对中国。

 

另一方面试图建立“对华包围圈”。安倍上任后频频进行外事访问,其中大部分国家是中国的邻国,特别是利用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印度、越南和菲律宾,带着牵制中国的目的,希望和这些国家合作共同对付中国,使之形成所谓的“对华包围圈”。

 

但由于中国的崛起,以及实力的不断增强,安倍的对华强硬政策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中国靠近日本,日本同中国有一些想放大就可以放大的摩擦。日本惧怕美国,惹不起有“北极熊”之称的俄罗斯,相比之下中国最复杂,因为发展快引来的妒忌和围攻也最多,于是日本一些人选择拿中国较劲,找补并安抚其日益失衡的心态。

 

不过,只要我们进行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日本对中国的强硬,并非出于其实际国家利益的真正强硬,它表现出来的更像是日本的软弱,即所谓“外强中干”。它的强硬既无公理支持,国际协助不多,更少实力支撑,属于“人硬货不硬”。

 

其实,除了一些极端的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之外,大部分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不愿意看到两国大动干戈的,绝大部分人不愿意看到两国开战,中日两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平共处。但同时必须承认中日两国的国民感情的确不佳。其中有很多复杂因素,比如历史问题,钓鱼岛争端等。

 

在中日“政冷经凉”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启用“鸽派”来改善中日关系,究竟有多少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但现在舆论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日本,只有“鹰派”没有“鸽派”,只有强硬派没有温和派。

 

从长远来看,由于日本社会政治生态中存在着“鸽派”、“鹰派”和“右翼”等不同的集团,这种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所以,伴随各派的力量消长,中日关系还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摇摆,钓鱼岛争端也是中日双方难以逾越的鸿沟。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