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不久前还在逼韩国、澳大利亚不要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没想到另一大西洋亲密盟友英国“倒戈”,与美国唱起了对台戏。3月12日,英国成为最新一个正式提交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国家,也是亚投行未来成员国中首个西方七国集团(G7)国家。

 

英国的这一举动显然得罪了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一名官员13日表示:“我们对于那种不断迁就中国的倾向十分警觉,这不是同一个崛起中的强国打交道的最佳方式。”对于数十年来一直是西方政策主心骨的美英“特殊关系”,美国非常罕见地对英国这一亲密盟友进行谴责,表明了对中国想拉拢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的担忧。

 

的确,英国此举在战略上起到了“越顶外交”的效果。实用主义、历史视角与全球眼光是英国抓住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巨大机遇,领先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中国牵头发起成立亚投行时,英国政府就多次表示愿意加入。

 

英国人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带来下一轮金融变局。因此,它必须捷足先登,卡好位置,在欧美国家中,最先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发行人民币债券,使伦敦再次成为欧洲人民币市场的中心。

 

当然,英国加入并非意在得到贷款,而是想在亚投行平台上深化与中国的金融合作。中国正在展开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地是欧洲,而中德关系无疑是中欧关系的中流砥柱,在德国未对加入亚投行发表意见时,英国及时加入。如此一来,德国若在本月底之前不提出加入亚投行的意愿,那英国就在中欧金融合作中又占了先机。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日前发表评论认为,英国在1840年至1842年与中国发生的鸦片战争中获胜,但170年之后这种关系已经完全逆转。中国现在认为自己拥有很大的支配权。英国人的不自信已经达到如此地步,以至于,现在还有一些英国人在与中国交流时怀着“帝国之心”。中国已经成长为中美集团(G2)成员,但英国却日益没落。

 

这份报纸的分析有其道理。其实,英国从1945年起,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40年间,英国几乎丢掉了几个世纪以来所征服的全部殖民地。至今,英国国内有一种失败主义情绪——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过这种情况。大家都听任帝国的衰落,听任英国成为“欧洲病人”。

 

虽然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扭转了这种局面,但好景不长,历史再度重演,人人都认为英国解决不了债务问题,因为金融危机已经把英国的国际地位降低。两任前首相布莱尔、布朗积极参加美国反恐战争的做法,给人感觉英国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但英国的衰落早已注定,布莱尔、布朗仅仅是延缓了这一进程。

 

英国相对于它的欧洲竞争对手处于劣势。这印证了一个事实:过去,人们在谈到欧洲“三架马车”时,习惯称呼的顺序为:英国、法国、德国,但不幸的是,现在人们已改口为:德国、法国和英国。

 

战后70年来,由于德国经济的强势崛起,现有已成为欧盟的“发动机”、“领头羊”,这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有专家甚至预测,英国将沦为“二等国”,届时,英国将失去欧洲大国俱乐部的成员资格,从欧洲的“二等国”进一步沦为世界的“三等国”。这将是对欧洲内部平衡的一次打破,其后果甚至会向全球地缘政治扩散。

 

有这样一个说法:看美国人做什么,先听英国人说什么。英国对美国维持霸权心思和现实处境,可谓心知肚明。英国第一位驻华女大使吴百纳今年2月份来北京任职时表示,中英关系如今已经与英美之间长期特殊的关系“同等重要”了,中国是崛起中的超级大国,英国显然也需要与其搞好关系。

 

那么,靠近中国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一方面能搭上中国崛起的顺风车摆脱英国滑向“三等国”的噩梦,另一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改变英国是美国“小跟班”的尴尬形象。就像英国财政部长奥斯本所说的那样,在亚投行成立阶段就加入,会为英国和中国创造共同投资和增长的举世无双的机遇。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