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卷起铺盖离开中国。过去他们曾不顾一切想进入中国。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他们离开中国变得越来越常见了。这些跨国公司中,有些仍留了一只脚在中国的大门内,但有些已经把门决然地关在了身后。

 

日前,针对欧盟在华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攀升,空气污染导致人才资源匮乏,以及来自本地企业竞争的加剧等原因,半数在华欧洲企业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许多跨国公司缩小未来投资计划的规模,采取观望态度,或寻找中国以外的投资机会。

 

对于标志中国进一步开放的上海自贸区,该项调查发现,目前只有14%的欧洲公司已经或正在计划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机构。这一比例较小可能意味着试验区内进行的改革有限。不过,调查也认为,14%的比例也显示出欧洲公司信任自贸区的概念以及自贸区已经创造了机会。

 

这似乎是矛盾的,不过,也符合当前中国的实情。过去,跨国公司通常是因为道德原因退出中国。比如,1993年里维斯牛仔裤因为中国的投资环境问题,决定不对华进行直接投资并减少对中国合同工的雇佣数,成了首批退出中国的企业之一。谷歌则于2010年因拒绝中国政府的审查而离开中国。化妆品制造商露华浓最近离开了,英国零售商乐购把它的连锁超市并入了一家跟中国的合资企业中。

 

外国公司抱怨中国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已成为中国日常商业生活的一部分。但当跨国公司感到来自中国对手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时,问题就不再仅仅是中国政府偏心国内企业了。中国与日俱增的劳动力成本,正令一些公司离开中国,迁往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

 

一家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公关部高管坦承,除了成本制约和政策限制,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劲挑战,也是跨国公司面对的新问题。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分析表明,尽管美国建筑设备供应商卡特彼勒在20052010年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了三倍,但其中国市场份额在同期从11%下滑至7%。抢走其市场份额的并非是它的死对头日本小松公司,而是中国本土企业。

 

当然,在没有确切迹象表明中国内需将成为大力带动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发展的引擎的考量下,跨国公司已转向以更务实的态度应对中国的新形势。自从20133月中国新一届政府决策层履任后,中国向多家外国公司发起了腐败调查、操纵价格指控和官方媒体领头的抨击行动。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该公司因涉嫌贿赂官员和医生而受到的调查,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他们被指控的行为并不罕见,大多数中国国内的医药公司在行贿时更加明目张胆。然而,由于受到中国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葛兰素史克经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今年一季度,公司在华医药和疫苗销售额同比下降61%

 

葛兰素史克并非个案,许多跨国公司确实在想通过一些手段,扩大在华的市场占有率。更可能的情况是,跨国公司正加大对华投入。早在2012年上海美国商会的调研就发现,大多数公司开展在华业务的动机是中国的资源和销售,而非单纯注重资源。如今这已成为跨国公司的普遍共识。

 

尽管中国沿海地区的经营成本持续上升,但许多跨国公司已将生产线迁往内地和西部,这些地区正为其提供当初只有在经济特区才能享受到的优惠待遇。再说,一些跨国公司撤离,但其他新兴国家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另一个中国。最重要的是,它们不能提供中国商业环境所具有的庞大规模、门类和相关基础设施。

 

从这个意义上看,部分跨国公司撤离中国不是孤立事件,其背后有某种必然性的东西把它们连在了一起。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跨国公司撤离对中国市场的起到“倒逼”作用,迫使政府决策层变被动为主动,检讨中国经济政策是否适应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华跨国公司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一支不可缺席的力量,对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