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促成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为他在国内赢得声望。但也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俄罗斯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出八国集团(G8)。不过,普京公开声称,俄罗斯不在乎因为俄占领克里米亚而被逐出——至少是临时逐出——(G8)。俄罗斯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其它的朋友,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新兴的超级大国。
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对抗进入白热化的程度时,普京把眼光投向中国,不能不令人鼓舞。虽说俄罗斯地大物博,经济的外贸占比很低,是世界大国中自给能力最强的国家,可以“万事不求人”,但毕竟被西方联合孤立还是很不好受的。
在中国就乌克兰危机把握必要的外交平衡时,国内舆论大多站到了俄罗斯一边。这些舆论视俄罗斯的举动是其对西方长期战略挤压的反弹,认为在西方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俄罗斯别无选择,只好选择中国作为自己的后盾。
坦率地说,如果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是本世纪初,这些都是很难想象的。在当时的俄罗斯外交政策中,中国仍处于次要位置。不过,通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管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还是国家总体实力,都稳居世界第二位,迫使世界各国认真改变自己对中国的态度。
这或许是今天普京押宝中国的深层原因所在。换句话说,这也是过去十年世界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普京显然是在假设,由于中俄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巨大市场的潜力,俄罗斯在欧洲失去的将在中国身上数倍地找回来。因为中国会尽可能多地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从短期甚至中期来看,普京可能是对的。但把俄罗斯的长期繁荣寄托在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进口上看上去有些冒险。毕竟,中国不可能只吊在俄罗斯的一棵树上。近几年来,除了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外,中国正在大力收购海外能源资产,同时,积极正在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是石油、天然气,而不是高技术设备。美国《商业周刊》3月25日的一篇文章调侃道,俄罗斯已经从中国的导师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小兄弟,其重要价值在于为中国提供原燃材料,这一点对于普京来说一定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在2000年对矿物燃料和石油等产品的出口占对中国总出口的7%。尽管过去12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整体贸易不断扩大,但主要的增长还是来自石油和相关产品。石油和相关产品在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7%增加到了2013年的70%。
当然,中俄能源供需只是触及到表面层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俄罗斯最大、最强、发展最快的邻国,有着漫长的边界,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的立场一致,特别是在与西方对抗方面。而且在前苏联解体后,正是中国以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走在了同美国单极世界博弈的前列。
正如“俄罗斯之声”中文网日前刊登的评论所说,俄中关系动态与其说是由莫斯科,不如说是由北京决定。俄对华政策多数具有被动回应性质,而且并不总是深思熟虑,包括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否则就无法解释其总部为何设在北京。
实际上,从普京2000年执政前后十几年的情况来看,他其实从骨子里还是害怕中国的。不论是中国的人口规模,还是中国的近代史的成长,或者是中国和前苏联敢于对抗,甚至是和美国单枪匹马的进行了将近十年的朝鲜战争来看,他对中国还是有着刻骨的恐惧。
那么,普京此次把宝押在中国身上究竟想得到什么?答案是,除了得到中国的支持外,普京还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因为普京是一个致力于建设强大国家的强势领导人,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参与大国的博弈并从而获取自身利益。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将在政治、经济上受美国打压,出口依赖欧洲,经济随时面临崩溃危险,但普京仍然幻想重建俄罗斯帝国,因而只能寻求中国的支持,这样才有底气与西方国家对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