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4年伊始,一些媒体将“1914年的德国PK2014年的中国”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必然会走向导致世界毁灭的冲突,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奥匈帝国那样吗?在设问者看来,或许在当今世界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了。

 

115,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发表题为《深刻反思一战教训》的文章。他指出,今天的东亚和一战前的欧洲很像,今天的中国与当时崛起中的德国很像。如今的中国,作为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又扮演了当时德国的角色:同为新兴经济力量,同样充斥着愤懑的民族主义者,同样在迅速地构建军事力量。现代日本诚如法国,既是式微霸权国家的盟友,本身作为地区性力量在不断衰败。

 

其实,以拉赫曼为代表的西方人士有一种奇怪的逻辑,他们认为“如同1914年前不断崛起的德国与周边邻国发生对抗一样,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国也与多个邻国——特别是日本——发生了争端”。按照这个逻辑,中国成了挑事儿的一方,而日本则成了委屈的一方。这种“对号入座”的比较显然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具体反映。

 

不过,香港《南华早报》121日发表《不要将中国比作1914年的德国》、《在中国的崛起中听不到1914年的回响》的两篇文章指出,坚持错误的历史教训,必将犯更严重的错误。在中国,没有人真的认为,与美国或日本这样的大国发生武装冲突会对中国人产生除毁灭性影响外的其他影响。

 

该报援引《中国抉择》一书作者、澳大利亚前防务官员休·怀特的观点认为,中国并不寻求国际主导地位,也没有能力在这一地区实现这一追求。但它想要获得、并且应该被赋予“与美国平等的对亚洲领导权”。这远没有威廉二世或希特勒时期的德国那么野心勃勃。中国人意识到,他们的海军舰艇尽管已经现代化,但仍是极易被美国人击中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如果部分专家对当前战略形势的错误理解,就会导致错误观点的产生。有的专家的结论是通过一个值得怀疑的历史类比得出的,将中国的崛起与一个世纪前的德意志帝国相比较。实际上,那时的德国比现在的中国威胁性大多了。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离100年前德国对英国的威胁差远了。

 

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世界第一,但军事势力远逊色于当时的德国。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最大多数的都是海外殖民地,本身的情况跟德国差不多。但美国又非英国能比,体量庞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军事实力更为强大,总体上持世界牛耳,这个强大远比昔日的英国堪比。

 

相比1914年的德国,中国是一个更理智的竞争对手。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中国并没有花太多的资源购置船舰和武器来将势力扩展出近海范围。而与德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中国没有浪费更多的资源,用于掠夺他国领土的冒险。比起善变的威廉二世,中国领导人更注重韬光养晦,把主要精力用在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上面。

 

当然,硬拿1914年的德国往今天的中国身上套,并不难发现颇多相似处。今天中国和当年的德国也都是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但这100年来早已沧海桑田,这100年人类历史的跨越式发展超过之前的5000年。脱离时代大背景的比较一定是扭曲的,历史经验主义曾多次把我们带入歧途。

 

如果非要类比,今天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和二战前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对战后(注:德国为一战后、日本为二战后)体制限制不满,急于打破这种限制成为“正常国家”;都在国内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以维持内阁的支持率;都有强大的工业科技基础等。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应把对中国的戒心中分出一大部分投到日本身上。

 

有人总拿100年前的德国与中国比,意在将中国比作当年的德国,这显然是不靠谱的。需要指出的是,“1914年的德国PK2014的中国”更像是一种学术观点,其真正广泛传播的领域是舆论场。援引它的专家也都不是就历史说历史,而是借古说今,要论证一个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非常明显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