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2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中国的经济增长比美国、日本和欧洲要强劲得多,但突然跌破过去10年里两位数的增长,这让政府决策层通过拉动内需、减少贸易和投资依赖,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计划增加了变数。

 

在媒体对GDP增长7.7%近乎千篇一律的报道中,一位财经记者的观点颇为引人注目。他写道,虽然中国GDP增速在放缓,但如果扣除通胀因素,只考虑中国的名义经济产出,会发现结果为增长9.5%,而美国的名义增长率去年约为3.4%,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去年升值3%,综合不同因素,中国以美元计算的去年GDP涨幅为12.4%,几乎是美国经济涨幅的4倍。

 

这种分析比较独特,也令人鼓舞,与一些专家所说的中国GDP将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必须看到,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同美国相比,差距依然悬殊。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人的购买力由每年525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的同时,普通美国人的购买力由2.5万美元提高到了4.32万美元。这意味着中美收入差距由2.5万美元左右扩大至3.8万美元。

 

再看看美国人的收入与生活,比中国人要高出几个档次,例如中美收入差距已由2002年的2.5万美元左右扩大至2012年的3.8万美元,美国人工薪阶层人均购买力是中国的34倍;75%的美国贫困家庭拥有一辆汽车,30%的美国贫困家庭拥有两辆汽车,而中国相对应的贫困家庭大概只拥有一辆或两辆自行车。

 

近几年来,对于中国每一次GDP数据的公布,都会释放出许多意见与争执,然而,既然释放它,政府方面就要有能力承受。不同意见的论辩并不是要让决定像烙饼一样反复折腾。坊间围绕GDP增长可能有一百种意见,但决策不可能有一百种那么多。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各级政府都应接受一个现实:整个社会围绕GDP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分裂的。

 

例如,政府官员与老百姓对GDP增长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各地区之间,大家对GDP的态度也不会一致。因此,政府希望GDP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却不给老百姓发“红包”,这就很难期待老百姓对GDP增长有较高的满意度。更何况,GDP增长一直是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实际上,支撑前些年国内GDP增长率的当家产业是房地产,以及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过热的投资也制造了一些几乎无人居住的“鬼城”。在一些二线城市豪华的“CBD”里,办公者似乎没有参观者多。此外几乎每个县城都有宽阔的“迎宾大道”,都有“功能区”,它们构成了基础建设的严重超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表象之下,却有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其中之一就是,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创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低于整体经济增幅。2013年国内GDP增长了7.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从2012年的9.6%降至7%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今天的繁荣,但我们切不可患上“速度强迫症”,甚至要用一些“人造繁荣”维持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目标。相信GDP的此次回落至7.7%,能推动政府高层对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全面反思。每个老百姓都希望在经济增长中增加收入,而政府官员的确到了应当关心老百姓如何得到更多收入的时候了。

 

想想看,如果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增加,GDP增长有何意义呢?其实,老百姓之所以对GDP增长往往嗤之以鼻,主要是庞大的经济数据未必和民生福祉直接关联,他们不一定能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感受和分享到多少实惠。这种情形下的GDP数据,即便再怎么庞大、漂亮而耀眼,也终究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让人难以感知其中的暖意。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