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支持者。”对于122日到访中国的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来说,这番高调表态与他率领的“史上最大规模访华贸易团”一样吸引外界眼球。18个月前,卡梅伦因为会见达赖导致访华行程被搁置,如今却成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位访问中国的西方领导人。

 

尽管中国经济实力不足以影响世界,但在以现金为王的危急时刻,得罪了中国无疑是丢掉了经济复苏的机会。18个月里,卡梅伦由对中国的强硬到对中国服软的经历,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经济决定政治,屁股决定脑袋,要么与中国共同繁荣,要么激怒中国互不往来。

 

当然,卡梅伦的高调访华遭到英国一些主流媒体的批评,对其访华取得的成果也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卡梅伦访华意味着英国对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国开放,包括通信网络、高铁;还有核电项目。为了重新博得中国领导人的欢心,英国“把能卖的全卖了”,已经“屈服”和“彻底投降了”。

 

英国《金融时报》2日以“在西藏问题上退缩后,英国几乎没有从中国那里获得奖赏”为题说,欧洲国家认为英国错误地处理了同达赖的最初会面。卡梅伦今年初在下议院强调反对西藏“独立”更是被认为英国服软了,然而还没有带来英中关系立即解冻。随后游说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安排正式访问也“太于急切”。

 

实际上,英国媒体如此指责自己的首相,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仍然抱着英帝国的余威来看这个世界和认知当今的中国,认为英国仍然是全球的大国和强国。但形势比人强。从冷战期间英国最强势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后,英国基本上都在走下坡路。如今的英国,已非一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英国了。

 

众所周知,英国从1945年起,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40年间,几乎丢掉了几个世纪以来所征服的全部殖民地。为重振帝国余威,英国两任前首相布莱尔、布朗积极参加美国反恐战争的做法使英国继续活跃在世界舞台,然而民众甚至是政府高层对于这种美国“跟班”的角色非常不满。

 

其实,英国的衰落早已注定,布莱尔、布朗仅仅是延缓了这一进程。冷战结束代表了一种地缘政治传统的终结,美国与前苏联的对抗崩塌了,这样的对抗难以在全球范围内重现。中美已来可能走美苏冷战的老路,中美关系的探索着全人类的意义。倒是英国一些媒体缺少历史的前瞻性,他们犹犹豫豫,方向感不足。

 

拿现在的英国与中国对比,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今天之中国,已绝非几十年前的那个中国。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国已由一个接受别国大量投资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大量投资他国的国家。中国与英国投资角色的转变就是佐证。

 

2012年起,中国资本就源源不断流向英国,带动英国来自经济复苏的主要增长点——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发电、铁路、电信、环保等行业。今年,中国投资并购英国资产的规模更呈现“井喷式”增长。

 

最近的投资项目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与中国广核集团联手参与投资额达160亿英镑(约合1590亿元人民币)的欣克利角核电站以及对曼彻斯特机场、创造1.66万个就业岗位的投资;华为追加12亿英镑(约合119.5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扩大其位于英国英格兰东部伊普斯威奇的研发中心的规模。

 

然而,英国一些媒体却带着复杂的眼光看待这些事。英国《卫报》发表的文章称,出现这样的局面是过去数十年历任英国政府的糟糕政策造成的,要不是国家缺电,要不是国家没钱,英国不至于向中国乞求怜悯。有英国网民甚至说“要讨好中国可以,但也不能讲英国的战略根基交给中国人吧,一旦中国釜底抽薪,英国人要开始适应点蜡烛的时代了”。

 

这些话似乎说得有些过头,但却道出英国人的无奈。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成见不会因为中英签署十几项合同或协议以及卡梅伦首相访华就能改变的,但他们居高临下的姿态带来的只有曲折。正如国内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英国已不再是什么“大国”,它不过是一个欧洲老牌国家,十分适合旅游和留学,有几支好球队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