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再次成为焦点。1019日,吴敬琏、高尚全、张卓元、马立诚、周为民等专家学者,在由中国民生研究院、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主办的内地经济学家“于光远追思会暨于光远经济理论研讨会”上,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发表了看法。

吴敬琏在发言中指出,虽然中国经济转型困难重重,但只要做好经济转型尤其是体制改革,希望还是有的。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坎坷历程,有些人被改造了,被扭曲了,丢掉了为建设独立、自由、民主中国的追求。他认为,必须实施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使增长步入可持续轨道,也才能扭转公众对三十年的改革只是让特权精英获利并拉大社会差距的看法。

我们看到,吴敬琏依然未改勇于批判时代弊病的本色。虽然他已经83岁,头发和眉毛皆白,但看上去仍精神矍铄。像他这样高龄的人,或许已回家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今年以来,他仍继续在报刊杂志上笔耕不辍,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发声,不断批判“权贵资本主义”,提醒经济改革中的陷阱,呼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

这正好印证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对他的评价: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这个人就是吴敬琏。这位出生于民国、成长在新中国、接受苏联式经济学训练、后又坚定地投向市场经济怀抱的著名经济学家,几乎经历了现当代中国所有的体制与意识形态的组合。

吴敬琏基于实践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缩影。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个对中国改革大业“忧心忡忡”的老人。他依然坚持对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作为一个教员,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我所能做的,正如我的老朋友江平教授写的一本书的书名那样,我所能做的就是对改革的呐喊。”

他的呐喊事出有因。当今中国的改革似乎已进入停滞状态,政治体制改革是只说不做,而经济体制改革是改而未改。有人说改革共识已破裂了,甚至认为改革已死。此话不假。现在流行着一种说法,改革有风险,不如埋头搞发展。因此,谁也不再进行改革,谁也不敢进行改革。这等说是中国改革的半途而废:一方面上世纪末期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但另一方面,一些领域改革的大关还没有过就停了下来。

用吴敬链的话来说,眼下的中国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由于体制的演进会有路径依赖,一旦进入政府主导的路径,从寻租活动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力求推动“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向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蜕变,而一旦路径被锁定,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否则很难退出。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不得不佩服吴敬琏的勇气。当然,我们还应感谢这个时代,让吴敬琏这些经济学家们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那怕是比较尖锐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学家有着比政治学家、法学家等其他社会科学学者更多的天然话语权。吴敬琏也的确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初期极为有限的政策话语空间中,起到了弥足珍贵的“外脑”作用。

目前,中国在改革进入关键的时候,迫切需要吴敬琏这样的改革呐喊者的鼓与呼。不过,仅凭吴敬琏个人的力量或极少数人的呼吁,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假如中国不能实现根本性改革,再过二至三年,中国可能遭遇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现在是推进改革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了。

也许有人会问,吴敬琏不断呼吁改革,顶层设计,然而,他的呐喊能否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并具体实施。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吴敬琏改革的呐喊,一方面应予以尊重和支持,另一方面应投身到改革中,做改革的实践者、亲历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吴敬琏这样可敬的老人一再失望。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