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812日)是日中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5周年纪念日,但两国政府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中日有识之士就避免在钓鱼岛问题上产生偶发性冲突进行讨论的“北京-东京论坛”也被延期。关键是,中日间的坚冰仍然没有融化的迹象,中国人的反日情绪可能引发更加活跃的反日行动。

日本报纸《日本经济新闻》12日发表该报专栏作家村山宏《大多数人是友好的?》的文章称,虽然日中经济关系正在恢复,但政治关系却依然处于冰冻状态。担心中日关系恶化的人经常这样说,虽然媒体一味报道网上散布的极端反日和反华观点,但大多数中日两国人民并不那么相互憎恨。

由于村山宏曾担任《日本经济新闻》驻华记者,算是一个中国通。他在该报发表了不少涉及中日关系和民众交流的评论,其观点往往能得到中国人的共鸣。他有一个说法,即中日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些在钓鱼岛问题声称“通过战争做个了断”,表现出敌忾之心的人在两国都是极少数派。

我们也许赞同他的观点。其实,领土摩擦和历史摩擦等直接原因导致了中日间的交恶,但问题是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久。由于两国都是搬不开的邻居,邻居间相安无事、相互尊重,避免成天吵架,鸡犬不宁,这显然是两国民众的普遍的、朴素的愿望。

然而,古往今来的许多事实证明,近邻之间关系恶劣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因为近亲相憎,也是因为竞争意识。几百年来中日之间的恩恩怨怨,难免受到难以合理解释通的感情刺激,进而引起彼此憎恶。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日本人对中国、中国人对日本应该说是十分友好的。在当时,中日之间交流非常有限,只有政治家、艺术家以及贸易从业人员才有机会直接踏上对方的国土。正如此,中国和日本不仅政治关系在加强,而且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加深。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和日本当时保持亲密关系,主要是拥有共同的敌人——前苏联。中国之所以积极改善与日本以及美国的关系,就是为了减轻来自前苏联的威胁。当时,日本和美国的假想敌国家也是前苏联,中国与前苏联也势不两立。

因此,“中日友好”关系的诞生,既是与中日两国民众的感情有关,又是出于双方军事战略上的考虑。但是,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中日两国以及美国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在军事方面,中国的首要假想敌国家,由前苏联变成了日本,而日本和美国的假想敌国家,也从前苏联变成了中国。

与此同时,日本领导人也改变过去不参拜靖国神社的承诺,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1985年中曾根康宏首次以首相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一度很糟糕。20015月,小泉纯一郎也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继后,中国领导人拒绝与小泉会谈,中日关系跌至谷底。

如今,钓鱼岛问题又横亘在两国面前,双方谁也不会作出任何让步。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后,一边马不停蹄地访问中国周边国家,企图建立“对华包围圈”,一边又多次提出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由于他在钓鱼岛问题不让步,他的提议未得到中方的回应,双方的首脑会谈将遥遥无期。

事实上,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是,在日本人眼里,亚洲人(当然包括中国人),都是比他们落后的民族,日本是亚洲最优秀的民族。因此,日本人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俯视视角,自然不会招来中国人的善意与好感。

不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双方之间的好感也会随着对方的态度而波动。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跟国与国之间是相似的,越是了解对方,就越是容易产生憎恨情绪。例如,相处时间不长的恋人可能会关系融洽,但在结婚和全面了解对方的缺点之后,就会开始相互憎恨,有时甚至会发展到离婚的地步。

联想到这一点,我们不禁会问,“中日友好”还能和好如初?答案也许是否定的。中日的确无法和睦相处。从地域特点来说,中国是陆权国家,在国家战略上往往相对保守,日本则是典型的海权国家,天生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东亚就这么大,装不下两个地区性强国,中日两国要么一方彻底成为另一方的仆从,要么就永远无法和平相处。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