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到北京旅游者中,入境过夜游人数与2012年相比下降超过14%,空气污染是旅游人数减少的罪魁祸首。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鲁勇称,“频繁的雾霾天气”是旅游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虽然北京在今年1月份出台新政,允许45个国家的旅客在京停留72小时过境免签,但游客人数仍然下滑。
中国被戴上“有毒国家”的帽子让国人并不好受,但是,国内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却是不争的事实。当许多城市引人注目的成绩是以牺牲人们的健康为代价时,这种成绩的代价有些过于昂贵了。城市发展中固然需要提升城市人民生活中的物质消费质量,提升城市的地位,如果连城市里人们呼吸的空气质量和日常生活健康都无法保证,那么,城市的美好未来就是一句空话。
一个突出例证是,中国人癌症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许多人的寿命在缩短。今年5月,根据美国一份著名科学期刊发布的研究显示,近几十年来,中国南方人平均寿命比北方人多出了至少5岁,因为北方广泛的煤炭污染对健康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结果为评估中国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中国北方,污染主要因为煤炭发电释放大量致命污染物。
虽然官方对这一结论予以否定,但也没有拿出什么刚性材料或数据加以推翻。其实,科学家的调研结果并非空穴来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去十几甚至二十多年前,政府在大肆宣传环境保护的同时,也高声齐呼“经济与环境一起抓,绝不步发达国家先发展生治污的老路……”。然而到如今,让我们回头来看,北京等城市的经济的确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但是,恶性的污染事件却也发生了不少,这里边尤其以空气污染最为敏感。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排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都市,而且也比不上一些经济发展程度不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然而,一些政府部门和专家,习惯将空气污染与各地特殊的气象和地理条件相挂钩(一些城市喜欢把空气污染归咎于当地风力太小)。
很难想象,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人们要带着各种防尘口罩出行,治理污染不能靠卖空气净化装置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一方面,许多城市要走都市化的发展之路,摩天楼鳞次栉比,车辆穿梭如流水;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又生活在车流、高楼的挤压中,不得不忍受由高度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因为空气污染与人们相伴而行。
北京、天津等城市“频繁的雾霾天气”,让人不禁联想起整整半个世纪之前的“伦敦大雾事件”,那是人类历史上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特大公害事件之一,“工业革命”的故乡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代价之后是清醒: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净化空气条例》;2012年的一项调查甚至显示,伦敦的空气质量已达到一个世纪来的最好水平。
中国过去缺乏根治空气污染问题的勇气,人们曾抱着“熬一熬就过去了”的态度。在国内一些城市的雾霾天气里,公众见识得最多的是“严重超标”、“中度重污染”等界定,但这些判断究竟对人体健康意味着什么,也许还是个待解的“达芬奇密码”。
中国这次被戴上“有毒国家”帽子,引起世界舆论一片嘲笑声,这很伤中国人的面子。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因为我们可以把此事作为一种鞭策,像英国人那样,从顶层设计和立法开始,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治理环境和空气污染。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国人能办成的事,中国人也能办成。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