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月出口同比下跌3.1%,当月CPI却回升至2.7%,市场普遍对GDP的数字不乐观,中国经济是否出现硬着陆之声重启。对此,政府决策层则表示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已逐渐成为经济界共识,但决策层所能容忍的经济增长“下限”仍讳莫如深。许多迹象表明,中国经济要避免硬着陆已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目前面临三大难题:

其一,外需疲软。中国海关总署司长郑跃声在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两个数据表明贸易面临危机感。一是6月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企业反映新订单金额同比减少。这个数据较上个月扩大了1.9个百分点。二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截至4月曾保持2位数增长的出口在6月比上一年同月下降3.1%,转为了负增长。

其二,内需乏力。由于受生产低迷和产品价格下滑导致的企业业绩下滑的影响,居民家庭收入增长乏力。中国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国内内需市场拉动,除了拥有需求较为强劲的汽车和住房外,其他消费亮点屈指可数。

其三,投资过剩。由于国内出现了产能过剩,政府决策层不会轻易出台货币宽松等经济刺激政策。因为作为银行体系之外融资手段的“影子银行”规模不断膨胀,而房地产市场泡沫也愈演愈烈。即便扩大国有企业的设备投资,也只会让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

更深层次的解释是,中国经济硬着陆会像是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那样,出口崩溃、工厂接不到订单、移民工人被数以百万计地裁员……“硬着陆”的可能性随着中国通胀压力不断增加以及货币政策被迫持续紧缩而得到提高,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则被视为导火索。

被称为美国“空头大师”的詹姆斯·查诺斯不久前表示,短期来看,基于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投资先是引发资源价格上涨,但接着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通胀压力,而制造业和房地产也将首当其冲。最终,更可能是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将遭遇严重的硬着陆——包括上世纪90年代东亚在内的所有过度投资,最终都以金融危机或后续经济缓慢增长为结局。

然而,外国学界对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观点,几乎遭到国内许多经济学家的极力反驳。他们认为,外国学者宣称中国经济将硬着陆是在“唱空中国”。唱空中国经济或经济硬着陆担忧的背后,恰是针对一系列错误的判断。而外国学者的每一次唱空中国的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就目前中国经济状况而言,只要增速不低于7%,就业就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为7.7%,二季度肯定也在7%以上,要使全年跌破7%,下半年的增速就要降到6.5%以下,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不存在急剧下降的动力,因而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

但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目前中国经济的放缓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循环性的,即使政府再怎么想通过政策来刺激经济,到最后也可能收效甚微。而颇具说服力的证据显示,基于一些综合指标来看,中国经济现在的增长速率实际上只有4至5%。在2012年7.8%的增长中,5%都来自于投资,然而2013年,来自投资的贡献不可能有这么多。

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一个试图将投资比例维持在GDP的5%的国家,最终必然会遭遇大量的生产过剩和骇人的不良贷款问题。过去几年,中国在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充斥着过度投资,空荡荡的机场和高铁、成千上百个庞大崭新的省级和市级政府大楼、空旷的“开发区”,鄂尔多斯式的“鬼城”等等,无一不是中国过度投资的明证。

其实,承认中国经济硬着陆并没什么不好,强撑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目前而言,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印度、巴西的经济状态比中国经济更糟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俄罗斯GDP增长2%,比计划减少0.5%;印度GDP增长5.3%,比计划减少1.7%、巴西GDP增长2.89%,比计划减少2.11%。

令人费解的是,国内经济学界目前仍在否定中国经济会硬着陆问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驼鸟式的作法,并无一例学者发出这些本应早就向公众提示的经济风险。事实上,当我们还沉浸在2013年经济增长将会实现7.5%时,更大的经济硬着陆风险也许正我们走来,而且脚步正在加快。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