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战争伦理的层面来分析,一场战争发生并最终停止,只有输家,没有赢家,尽管双方不论哪一方均可能自称为胜利者。“我们输了,”小布什政府时期负责伊拉克石油政策的前国防部官员迈克尔·马科夫斯基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人与伊拉克战争无关,但从经济角度来看,他们却从那场战争中获益,我们的第五舰队和空军帮助确保了他们的供应。”

6月2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题为《中国是伊拉克石油的最大受益者》的报道称,自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来,伊拉克已经成为世界产油大国之一,而中国现在是其最大的石油客户。中国的购买量已经几乎占了伊拉克石油产量的一半,将近每天150万桶,而且中国正在谋取更大的份额,投标竞购埃克森美孚在伊拉克最大油田拥有的股份。

目前,在美国政界或舆论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即在6年的伊拉克战争中,4487名美国军人阵亡,32226人受伤,但最终撤出了伊拉克。反之,中国在伊战中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战后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伊拉克的石油开采和采购权。

为了证明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媒体近来频繁将近10多年来中国和美国从伊拉克进口石油数量,或是将获得伊拉克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等表观数量纳入利益得失研究的范畴,或是干脆给出伊战就没有赢家或得不偿失的结论,甚至称伊拉克石油产业的繁荣,受益的是中国。

其实,《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犯的只是常识性错误。显然,他们对伊拉克复杂的油气开采合同缺乏必要了解。中石油并没有获得所谓的开采权,只是获得了服务权。中国石油尽管在伊拉克战后的公开招标中获得了几个大项目合同,即使中国石油按时完成合同所签订的内容,其每年的服务收入,与美国公司在伊拉克石油市场每年平均1000多亿美元的服务合同收入难以相比。

从伊拉克战争带给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来看,美国不仅赢得了战争、石油直接相关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拉克战争,转嫁了国内经济危机、反恐的怨气和超发美元在石油市场上的沉淀。

早在战争结束之初,经济学家们曾普遍预言,战后伊拉克的油气资源将会被西方支持的各大国际石油公司以产品分成合同的方式所瓜分。为了证明这种结论,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种种带有阴谋论色彩的论据被摆了出来。

虽然美国军队撤离了伊拉克,但他们不会削弱自己的地位,更不愿将“伊拉克奶酪”轻易让给中国。根据伊拉克政府2007年和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签署的石油合作协议,事实上大部分石油收益都被这两个国家拿走了。因此,今后中国在伊拉克的石油开发中,能获得的份额将是屈指可数的。

进一步推论,美国并没有真走,没有真撤,如果未来美国的战略利益需要,它的军力可以随时转头,再找借口在伊拉克打下去。对美国而言,得到的或许比失去的更多,因此美国进行了战略收缩,而所谓的“重返亚太”是战略重心转移。

实际上,今天的伊拉克局势有点像1970年代初的越南,类似“尼克松主义”的政策成为美国对伊外交的主线,即美国虽然从伊拉克撤出,通过扶持和资助伊拉克当局,通过“伊人治伊”的政策来实现目标。这与在当时的南越实行“越南化”的政策如出一辙,美国当年通过资助南越政府来抵御越共的渗透和进攻。

由于美国实施的这项政策,导致伊拉克维持安全的力量被严重削弱,政府力量发生“空心化”。近几年来,伊拉克一系列升级的自杀式恐怖袭击频繁发生。假如伊拉克陷入内乱不能自拔,中国不仅将丢失该国境内的商业利益(特别是石油贸易),而且内乱还将波及周边国家,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等邻国将直接面临伊拉克“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组织的恐怖威胁。

想想看,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等中东国家均是中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地,如因伊拉克内战导致中东石油生命线被人为切断,那么,中国的石油供应将面临灭顶之灾。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