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一位领导人5月24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央政府将会弱化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希望借此释放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创造性能量。随后,政府决策层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包括要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逐步允许由市场力量来决定银行利率,并制定政策“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

一些观察家认为,政府决策层的政策意见包含了最近十多年里听见过、看到过的最倾向于市场经济的内容,表明政府决策层正在认真考虑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减少政府干预的最强烈的信号。

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大政府”模式,这种模式创造了中国奇迹,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一直伴随争议。当前,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切蛋糕”和“做蛋糕”的矛盾正日益突出。现在“切蛋糕”的人越来越多,“做蛋糕”的人积极性受到影响。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由于政府集中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一方面使用效率不高,并导致贪污腐败现象;另一方面也挤压了市场化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抑制了民众创造财富的热情。

其实,政府权力的边界问题往往可归结为经济自由和市场秩序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面问题:一是我们缺乏经济自由,政府控制太多;二是中国的市场秩序并不是很理想。给人的印象,政府似乎是全能的,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一竿子插到底”,用行政命令控制。

以房地产业为例。政府主导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推进多年,但未能收获理想效果。几年来,尽管政府调控政策不断加码,最近的一次是3个月前出台的新“国五条”,其调控措施更为严厉,但让决策者感到尴尬的是,就在这短短两个月中,诸多城市的房价又出现了一波汹涌的上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有67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出现环比上涨,而这波连续上涨已经持续半年左右了。

为什么看似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只要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限购、限价,还是限贷,都表现为以政府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交易。但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商品交易的价格从本质上说只能由买卖双方通过不断的博弈来决定,政府干预通常只能扭曲这种市场博弈,在短期内能收到一定效果,但从长期看,必然会损害市场机理。

事实证明,依赖计划经济的思维,并不能有效地管理市场。政府如果干预太多了,还有政治上的代价。政治上有可能加剧腐败。政府干预经济,特别是干预资源配置,行政权力直接卷入市场,可能出现一种局面,市场上的金钱找政府的行政特权、行政审批权等等去寻租,形成比较广泛的权钱交易,这样的话就很可怕了。

这些年,政府高层反复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过,发展方式转变很重要一点就是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要减少政府干预,强化市场竞争,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把更多的社会资源留给企业和社会,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由企业而非政府主导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因此,减少政府干预,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一种自然需求,是政府决策层执政理念的体现。政府仅靠发政策意见或其它措施显然是不够的,减少政府干预还需要相应的现代社会管理意识和治理观念。当政府不再把自己视为市场之外的管理者,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的代理人,减少政府干预就成了一种执政习惯。

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要干预市场,前提是这个政府首先必须是个高效廉洁,权力关进笼子的政府,其次必须适时及时退出刺激计划,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然而,政府目前恰恰缺少这个前提,所以市场经济严重地受到扭曲,经济严重泡沫化,那么,干预市场和刺激计划就越来越玩不下去了。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