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2012年12月上任后,其外交活动十分频繁,5个月内就出访4次,涉足的国家9个。除访问美国外,安倍先后访问了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蒙古,上周又访问了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安倍高密度出访,在历任日本首相中是非常罕见的。

其实,安倍出访的大部分国家均与中国有很大关系,其中有5个国家是中国的邻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蒙古和俄罗斯,如果加上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先后出访的缅甸、印度,共有7个中国邻国。观察安倍、麻生访问目的地,可以看出安倍政府外交战略和关注点就是要构建“对华包围圈”。

安倍的如意盘算是,如果日本把印度、越南、菲律宾、蒙古等中国近邻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就可以形成“对华包围圈”拼图中几个重要节点。通过安倍及阁僚的东奔西走,“对华包围圈”拼图的各个节点就将日趋完善。由于部分国家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存在争端,因此,日本与这些国家在利益上可谓不谋而合。

回头看,为突破原日本首相小泉坚守每年参拜一次靖国神社而与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安倍2006年在第1次担任首相时,首次出访选择了中国,同时提出了“战略互惠关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12月在第2次担任日本首相后,安倍选择了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犹如包围中国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在构建“对华包围圈”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所谓的“共同价值观”。其用意十分明显,即用“价值观外交”构筑“对华包围圈”。安倍一直热衷于推进“亚洲自由之弧”计划,他抱着所谓的“拥有自由、民主、人权等共同价值观”,期望与美国、韩国、东盟、印度、澳大利亚等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共同建立“大亚洲”。

去年12月28日就任首相当天,安倍先后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卡梅伦、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越南总理阮晋勇和印度总理辛格等6国首脑通话。在这6个国家中,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国家均是中国的近邻。观察人士称,安倍实际上已开始为他的“对华包围圈”战略作了部署。

不过,国内一些学者对日本搞“对华包围圈”不以为然,认为中国不必过分解读,因为日本即使想这么做,它也没有这个实力,日本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是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影响力上,日本远远不及中国。至于日本曾经引以为豪的经济影响力,在经过20多年的持续低迷后,它要想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用作“对华包围圈”的可能性不大。

在他们看来,连美国这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都承认“包围”不了中国,更何况日本?美国在世界上也搞过“价值观联盟”,但最终决定其与各国关系的还是国家利益。与其说安倍政府在构建“对华包围圈”,倒不如说安倍在围着中国绕圈,不论绕多大的圈,都形不成“对华包围圈”,最终还是要回到中日关系上来。

然而,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片面,也站不住脚。的确,仅靠日本一国之力搞“对华包围圈”是不现实的,但除了自身的实力外,日本有两方面的资源可用;

一方面有美国作日本为坚强后盾。由于日本和美国签署有《日美安保条约》,安倍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表示愿为实现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尽力。他主动提出进一步落实细化《日美安保条约》,修订日美协防指引,尤其是拉拢美国共同对付在钓鱼岛巡航的中国舰船与飞机,将美国拉上对华作战的战车。

另一方面有印度、越南、菲律宾作侧翼。近来,日本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联系紧密,他们正组成的“反华之级”。如麻生副首相刚访问了印度,印度总理辛格又将于本月下旬访问日本。特别是菲律宾、越南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有纠纷和摩擦,且和日本有共同利益的指向。

因此,对日本搞“对华包围圈”,中国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动于衷。中国对安倍搞的“对华包围圈”要有清醒的认识,不仅要在军事上有所准备,也应该及时地展开“外交反击战”,不能将国际舞台完全交到日本手中,听凭安倍及时阁僚的游说。

正确的做法是,中国应变被动为主动,尽快派出包括领导人在内的高官访问周边国家,解释中国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立场,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突破日本的搞的所谓“对华包围圈”。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