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西方评论人士经常会将中国和1914年(即一战前)的德国做对比,因为100年前德国正成为欧洲崛起的明星。

2月6日,英国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在《金融时报》发表题目为《中日美将重蹈一战覆辙?》的文章称,现在的中国就像100年前的德国,国力日强,却担心在崛起过程中会遭到老牌强国——美国、日本的遏制。“现代中国之父”邓小平推行基于“韬光养晦”原则的外交政策,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领导人比邓小平一代更自信、更强硬。

在拉赫曼看来,中国与100年前德国的相似之处颇为醒目。当时德国统治阶层同样感受到了自下而上要求实行民主的压力,为此德国鼓励民族主义来作为公众情绪的另一个宣泄口。那段历史的确应当成为现在的教训之一,但不应当是唯一的教训。德国当年对英国等的侵略的决定是源于如此狭隘的考虑。

但只要回顾100年前的形势,我们就会发现,在欧洲的大国竞争中,德国、英国、法国可谓三足鼎立。

实际上,德国的工业实力在1900年就已经超过英国,当时,德国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德国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只稍稍多余英国,但是由于采用新科学技术(现代科技发源地),经济结构大大优于英国,法国,而且在科技上也要要领先两国。

由于德国短期内在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大大提升,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奉行冒险主义的、着眼全球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也必将导致冲突,他发动了对英国等国的侵略战争。尽管这些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

看到中国的崛起,有人不免产生联想,昔日德国的野心会在中国再现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今天的中国不能与100年前的德国相提并论。与当年德英法三足鼎立相似,在目前的亚太地区,美国、中国、日本也是三足鼎立。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不可能与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相比。

如果给中国经济做一次全方位、细致的X光透视,展示在世人面前将是中美之间存在的不少差距。

一是在人均主要资源占有方面,中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二是在创造财富能力方面,一个美国人“顶”中国16个人。三是在资源特别是能源利用效益中国存在着惊人的差距。中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众所周知,在亚太地区,中国今天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和日本。在三个国家中,美国无疑是实力最强劲的,据此可以推论,根本谈不上中国对美国构成威胁。何况,与100年前的德国相比,中国是个更理智的竞争对手。与德国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并没有浪费更多的资源用于遥远、昂贵的军事冒险。比起善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中国领导人更倾向于管理好自己的国家。

经济学家预测,2030年前后,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这一结果将引发大规模的恐慌。与中国的竞争暴露了美国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害怕被挤下全球经济体第一的位置。在冷战中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和日本的崛起当初虽然都曾令美国人不安,但从未有哪个国家在经济规模上挑战过美国。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对战略形势的错误理解会导致错误的战略。因此,通过一个值得怀疑的历史类比得出的,将中国的崛起与100年前的德国相比较是不明智的。因为那时的德国比现在的中国威胁性大多了。换句话说,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离1914年时德国对英国的威胁差远了。

假如是这样的话,美国大可不必紧张地随时准备应对幻想中的中国威胁。1914年,英法各方领导人对德国的侵略行径都感到无能为力,因为他们被卷入一场他们中多数人都不愿意参加的战争。研究这段历史可能有助于中国和美国,甚至包括日本避免在100年后走向同样的命运。

关键是,今天的美国和日本应当避免对中国过度担忧,更要避免把中国当做敌人。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