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海外最大的一桩收购案最终完成。12月8日,中海油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以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1.3亿元)收购加拿大油砂运营商尼克森公司,同时承担尼克森当前债务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1亿元)。此外,中海油收购尼克林后,其董事会、管理层中,至少50%的人员必须是加拿大人。

加拿大政府经过100天的磨蹭,终于抵挡不住中海油的美元攻势以及溢价60%的诱惑,对中海油网开一面。不过,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后,一位中海油专家却表示自己没有丝毫欣喜,反而是沉甸甸的感觉。他认为,加拿大政府要了很高的价码,中海油也为此付出很高的成本,我们不知道到底会是谁来整合谁。

的确,这笔交易在牵动业界大量眼球的同时,也在海内外引发争议,被质疑溢价过高。其实,这个尼克森只是加拿大一个中小型公司,卖给中国对加拿大来说也不会危及国计民生。特别是溢价60%的吸引,让加方最终同意中海油收购。当然,我们不知道是加方赚了,还是中海油“抄底”成功了。

只要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与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意图有一些相似之处。当时,在遭遇美国政界人士的激烈反对后,中海油最终收回了那份收购要约。那么,这次会重蹈覆辙吗?中海油显然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耗资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溢价高达61%。中海油出价如此之高,很难有其他竞争对手与其竞购尼克森。

这也许就是加拿大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网开一面的真正原因。这实际上意味着,加拿大不会像美国那样遏制中国,并且希望获得的是经济红红而不是政治红利。

客观地看,由于现在全球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的手中,因而中国企业必须花大价钱去收购其它未被跨国公司掌握的资源,为的是今后少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资源短缺时使自己更安全。正如此,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交易中,完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些掌握油气资源的国家或跨国公司利用或玩弄了一番。

首先,一些国家或跨国公司先炒“中国概念”。中国现在被整个世界视为最有现钱的国家,加上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胃口与日俱增,只要能吊起一两家中国企业的胃口,则这项买卖一定会卖出个好价钱,甚至天价也有可能。中国企业所表现出的姿态,大多会是财大气粗、出价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

其次,会有国外某些政客或某些竞争对手突然发问:中国企业为何出此等高价?是不是中国政府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军事目的而动了无形的手?该行业被来自中国企业掌控,未来还会安全吗?这种舆论导向,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为国外一些人接受。例如2010年发生在法国的雷诺汽车“经济间谍”闹剧,造谣者第一时间就喊出有中国企业收买企业主要是为获得经济和技术情报,还真有很多人相信。

一般来说,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油气产业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中海油高溢价,并全盘接受对方43亿美元债务的情况下,收购尼克森未必划算。当然,这种看法中海油未必赞同,他们会拿出各种理由为其辩解。但有一点却是无法回避的,即中海油耗资151亿美元并承担其债务,收购尼克森公司,不是“钱多人傻”,而是无奈。

中海油清楚,不在经济上吃点亏、冒点风险,不去收购海外的石油公司以及油气资源,要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与中石油、中石化比拚很难。按照中海油的规划,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年产量5000万吨的“海外大庆”。而2011年中海油的海外权益油产量仅1000万吨。如果能够顺利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将对其成5000万吨的年产能提供巨大帮助。

因此,重金砸进海外并购,体现了中海油海外并购的冲动和欲望。不过,中海油走出去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压力非常大。更何况,国际上的“兔子”型企业,多数非常强大,抗风险能力较强。想想看,人家是千手佛,即使断了几条胳膊也不会伤筋动骨。而像中海油这样的企业呢?一旦失手,就有可能葬送自己。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