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到一周内,希腊和意大利相继更换了总理,让这两个国家走上了新的道路。目前,欧债危机虽然波及到了欧洲政坛,但局势最终还是在各方努力下暂时稳定了下来。此时,国内一些人士又开始喋喋不休地谈论起中国拯救欧债危机问题。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对于此次欧债危机,中国必须出手相救,必须利用这短暂的稳定期来仔细思考,究竟欧债危机要怎么救才能达到双赢的好结果。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呼吁,“救助欧洲不是不要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相反应更加理性、有高度、有战略眼光地看待国家利益。解决欧债危机要讲三个原则。第一要看长远,第二要理性,第三要讲谋略。”他认为,“看长远,不是自私地为了你我这些人,是为了后人,为了孩子们。讲谋略,是谈条件时不要狮子大开口,我们不图虚名,要谋实惠。”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稍早一些在《上海证券报》撰文表示,“欧洲新的一揽子救助计划的思路有了关键性突破。如果还能有更细化的安排,欧债危机应能走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值此关键时刻,中国理该施以援手,加盟欧债危机拯救,参与欧债救助资金的扩容,参与重债国资产出售的竞标,如果允许,参入实体经济投资。”

在这些经济学家看来,国内现在存在认识误区,觉得对于欧债危机这个事,中国可以不管,只是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如果中国在欧债危机这个问题上袖手旁观,实际上仍然等于在干预欧洲。救助欧洲,拿的是外汇储备,不可能拿人民币。中国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元资产。如果按兵不动,事实上就等于在帮助美国,而不是在帮助欧洲。

当然,他们的观点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国内主流的声音。不过,这让我们想起两年前发生的事。在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美国政界人士对中国甜言蜜语,一会是“风雨同舟”,一会是“同舟共济”,诱使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当时,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美国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美国好中国才能好,结果中国乐此不疲,买美债上瘾。当美国经济稍为好转,美国人就翻脸不认人,不仅加码对台军售,而且更是不断逼迫人民币升值。至于中国对美国提出的诸多要求,则一项都未有实现,中国可谓赔了美元又受辱。

 如今欧洲又陷入债务危机,有人又站出来提出中国赶快去救火,但结果很可能是重蹈覆辙。人们注意到,欧洲人虽然希望中国出资相救,但内心却充满警惕和提防。英国媒体宣称中国要买下欧洲;一些政界人士更直言,中国购买欧债,不能与解除对华军售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鈎;欧盟官员更呼吁成立类似美国的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阻止中国收购欧洲企业。

著名专栏作家菲利普·鲍林11月2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欧洲不需要中国的钱》的文章认为,从整体来看,欧洲并不需要中国的钱。中国以前似乎是要与欧洲做朋友,其方式就是对欧洲部分国家的国债发行做出积极评论,尽管它没有投入太多资金。如今,中国则希望欧洲在一系列贸易问题上做出让步: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华高科技出口禁令,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让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等。

看得出,尽管国内一些人在为拯救欧债说尽好话,但欧洲人不一定会领情。那么,中国又能何必自作多情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听听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番话:“有一种思路容易造成误导,就是替欧洲部分国家假设,会有人来救你们,并且替你们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不这样认为,毕竟,中国的人均收入是4000美元左右,欧洲人的人均收入则在38000美元左右。”

佐利克的话像是一剂清醒剂,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在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想想看,一个数亿民众还相对贫困的中国,去拯救比自己富裕至少10倍的欧洲国家能得到多少公众的支持。更何况,外汇储备来自于中国人的血汗钱,为何不用来提高国民待遇,促进国民消费,却要大量购买欧债,供给欧洲人消费呢?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