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尽管多方努力,可瑞典汽车制造商——萨博的处境却变得越来越不乐观。刚刚于9月7日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萨博汽车,在8日已经遭到瑞典法院的驳回。对此,萨博于12日提起上诉,而工会将于近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萨博强制破产。然而,对于并购萨博的两家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庞大集团和浙江青年莲花汽车公司将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

2010年初,世爵将萨博从被通用汽车关闭的噩运中拯救出来后,萨博的财务困难已持续数月之久,不得不寻求来自中国等国家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就在萨博一筹莫展时,财大气粗的庞大集团走到了萨博面前,并为其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庞大先是向萨博支付了3000万欧元,用来购买萨博品牌;后又支付了1500万欧元订购了大量萨博汽车,此外,庞大还以每股4.19欧元的价格出资6500万欧元购入世爵汽车公司24%的股权。

不久,浙江青年又与这对“新人”合作,共同推出新品牌。可谁知好景不长。在恢复生产半个月后,由于萨博拖欠零部件供应商货款,供应商停止了供货,工厂便再度陷入停产。如今,瑞典法院驳回萨博破产案,让庞大和浙江青年似乎对萨博失去了耐心。换个角度看,庞大和浙江青年并购萨博是拿到了一个烫手山芋,现在想甩掉都难。说得重一点,这两家企业并购萨博是自寻烦恼,是把别人的麻烦变成了自己的麻烦。

回过头来看,除了吉利并购沃尔沃外,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案例不多,有的并购项目即使现在看来情况还可以,但是长远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这里有必要例举一个失败的案例,来提醒中国车企,并购国外汽车品牌并非易事。

2005年,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公司曾引起国内外汽车业的轰动。在上汽看来,收购双龙就能等于获得了双龙的SUV技术。然而,对韩国复杂法律关系、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对自身管理能力过于自信,造成这一目的落空。虽然上汽持有双龙51.3%的股份,按惯例,上汽应该算是控股公司,但4年间,上汽却始终缺失话语权,派去对方的高管竟无法行使权力。最终上汽不仅没有“搞定”双龙,而且还让40亿元人民币的并购与投资费用打了水漂。

分析人士认为,汽车产业基本上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企业的水太深,在进行并购或合资时,一方面要当心企业资产负债表背后的包袱,另一方面要摸清企业所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会组织的活跃程度。如果企业事先不做好充分准备、准确判断,而是急功近利,带着一种抄底的心态参与汽车品牌并购,不仅无法从这些并购中获得利益,相反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中。

目前,业界对中国民营车企并购萨博的质疑比起吉利并购沃尔沃案有过之而无不及。比照两案的参与方,仅从各自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便可轻易推断:庞大和浙江青年不是吉利,萨博也不是沃尔沃,从而得出并购萨博难逃厄运的结论。在预测可能导致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完全质疑这种并购本身的企图,为名?为利?还是为一口气?

中国汽车企业,特别是民营汽车企业在遭遇国内汽车市场井喷之际,做大甚至跻身全球主流阵营是其一大夙愿。然而,凭借自身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很难实现自我突破,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海外并购相关技术、品牌相信是突破瓶颈的有效捷径,这无可厚非。不过,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也不排除一些民营汽车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过度并购,这些也都是业界诟病甚至鞭挞的主要原因。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汽车业现处于低潮阶段,对于渴望进入国际市场的民营汽车企业而言,这时贸然进行“资本投入”,对方极有可能是个美丽的陷阱而不是块诱人的蛋糕,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造车功底还不够强,资金投入到市场的只不过是无底的黑洞,在以后与对方的磨合与磨擦中,自身的经济实力也极有可能被拖垮。

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正面临一个空前的国际并购战略机遇期,部分国家汽车资产的诱人价格的确吸引了不少中国汽车企业。尽管如此,中国企业还不至于将问题成堆的国外品牌买到手。换句话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业不应对国外汽车品牌抱什么幻想,能救自己就算幸运了。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