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银行9月5日宣布,已经与多家中国金融机构达成协议,以83亿美元出售中国建设银行5%股份。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买入股份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社保基金和中信证券。尽管美国银行缺钱,但它做的绝不是赔本生意。美国银行表示,通过出售131亿股票,将获得税后利润33亿美元。同时,它还将保持对中国建设银行5%的持股,并计划借此保持与该行的战略关系。

据有关数据显示,入股建设银行6年多以来,美国银行累计通过建行股份套现194亿美元,净赚75亿。我们不禁要问,美国银行遇到的这种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没落到中国人的头上,为什么这种摘桃子的事情总是落到美国人头上呢?实际上,一直以来,关于美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股权交易的种种版本的故事在坊间和网络上喧闹一时,内幕交易论贱卖论等等诸多说法可以称得上是无奇不有。

建设银行2005年香港上市以来,股价上涨了156%。而从2005年6月入股该行的美国银行,先后已进行了四次主要减持,套现达75亿美元。而当初美国银行增持的价格很低,最初仅以25亿美元购得175亿股,之后的两次增持的行权价格分别为每股约2.42港元和每股约2.8港元。而如今,美国银行抛售5%的建行股份,却要由外汇管理局、中国社保基金和中信证券以每股4.94港元回购,这个价格与当初出售股份时相差3倍左右。

这一例证,可能再一次引发“贱卖贵买”的议论。不过,建设银行方面可能则堂而皇之地声称,当初通过廉价出售其股份,是政府有关方面希望借美国银行之船使建设银行扬帆出海,进行海外业务布局。2006年8月,建设银行公布收购美银亚洲100%股权,作价97.1亿美元,相当于美银亚洲2005年年末净资产的1.32倍。通过持股美银亚洲,建设银行完成在澳门、香港、澳大利亚的布局,同时拥有保险、证券、银行等全业务,海外零售银行业务获得长足发展。

当然,建设银行可以以此为借口,认为自己与美国银行之间是公平交易。但建设银行出售母公司股份与美国银行出售战略调整的非核心资产价格相当,很难说是笔公平的买卖。事实是,美国银行得到大利,建设银行说自己同样获利多多,而代表财政持股的中国汇金公司也获得了不菲的收益。那么,谁受损了呢?成本由谁承担了呢?答案是:国内的建行储户以及全体纳税人。

回过头看,建行银行如今取得的这些丰厚利润,不仅仅是其属下几十万员工辛勤劳动所得,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储户作出的贡献。况且,政府为了扶持建设银行做大做强,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上市,通过中国汇金公司之手一下子为其注入了数百亿美元,并为其剥离了大量不良资产。

正是政府和该行的储户、纳税人承担了核销建设银行呆坏账的成本,使该行减轻了负担,有了起飞的平台。所有其他以高价买入建行股份的股东,一旦建行的财务数据出现风吹草动,他们就得作好兜底的准备。另外,承担隐性成本的是所有不能进入金融行业的国内资本,他们则没有市场参与权。

令人遗憾的是,真正分享建设银行利润却不是这些人,甚至也不是银行本身,而是美国银行。美国银行此次股份变现的理由是,因缺钱500亿到2000亿美元,出现运作困难,不得不额外筹资才能达到美国新的银行业要求,因而变现中国建设银行股权是最佳的办法之一。正如此,美国银行通过入股以及行权协议,在获取建行利润超过300亿美元以上的情况下,此次抛售建行股权又获税后利润33亿美元。

看到这样的结果,有人不以为然,甚至为建设银行打圆场,认为现在国内的媒体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只看到了美国银行的巨大收益,但没有看到长达6年的时间成本,当初美国银行投资时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然而,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牵强附会。数字胜于雄辩。当初建设银行低价抛售股份,让美国银行轻松成为第二大股东,最终成为它的摇钱树却是不争的事实。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