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邱 林

国际油价似乎扛不住下滑的趋势,从上周开始,国际油价震荡走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WTI(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油价创四个月低位,布伦特油价达2月22日以来最低水平。尽管国际油价已经跌至90美元关口,创下四个月来的新低。但伴随着国际油价暴跌而来的油品关税下调,并没有想象中的“凶猛”,市场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何时会降?

国际油价下跌,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这给国内成品油降价带来一线希望。由于国际油价创新低,消费者希望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发改委应尽快下调成品油价格。然而,这种期待往往会落空。这些年,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油价跟进的速度非常快,而当国际油价走低时,国内油价却维持现状,或缓慢调整。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油价扭曲的怪象。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国内成品油定价采用的是“市场化指导,政府定夺”的机制。该机制以上一个月的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为调价的重要依据,再加上政府“半只手”的调控,最终作出调价决定。不过,该机制一般有一个月的滞后效应,且发改委会将社会承受能力、经济平稳发展等非市场化的因素进行考虑,因此造成了多次的不同步调价,甚至不调价。

在2008年国际油价突破150美元大关时,93号汽油在发改委大幅调价后也不过每升6.20元。而现在的国际油价基本上在100美元/桶左右徘徊,为何油价却飞涨至每升7.85元?这只能说明,成品油定价机制本身存在问题,导致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不同步。当国际油价从每桶80美元涨到100美元的时候,22个工作日移动变化率达到了4%,但当国际油价再从100美元的高位下跌后,需要下跌的更多才能达到-4%的标准,客观上导致国内油价下调“涨快跌慢”。

 当然,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巨头对成品油降价持消极态度。例如,近日当问及国际油价创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跟进时,中石化一位高管直言,从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来看,目前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根本不可能。近几个月来,炼油企业都在亏损,现在好不容易看到盈利的曙光了,为什么要配合调价呢?中石油处于石油制品的上游,可以通过自采油来弥补亏空,而处于炼化状态的中石化显然不能,因此会抵制成品油价格下调。

而一些专家为也石油巨头们“扎起”,称马上调低成品油售价后,会打击国内石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产能,使国内市场的供应失衡。如果要像韩国、日本市场那样,国内价格实现随行就市,就必须事先保证国内的油品供应,进口、出口渠道的放开,以及一系列法规的完善。如果完全市场化,很可能使“走私油现象”重新“抬头”,一些社会企业通过不法手段,从国内外差价中牟取利润,甚至造成国内市场的混乱。

这些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当消费者提出此时油价为什么不同国际接轨的质疑时,专家们出来为石油巨头们辩护,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在国内石油市场处于垄断格局之下,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石油巨头们往往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时候提高价格,而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时候,在价格调整上则往往表现的相对滞后。

我们虽然不能强求国内油价涨跌和国际严格一致。但是国内油价上涨除了考虑国际因素外,还应考虑油价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油价上涨,出行、物流费用提高,这对于正在忍受高油价的消费者是一个坏消息,上一次油价上涨的抱怨声还没有断,新的一轮马上又跟上来了,油价上涨的压力直接传导给消费者。据了解,由于油价上涨压力过大,部分地方的出租车行业甚至遭遇了用工荒。

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不同步,涨得快,跌得慢,很大程度上是石油巨头们垄断使然,而最终利益受损的无疑还是广大的消费者。其实,国内油价的涨跌应该制度化,不能由人为因素控制,应该制订一个市场化的油价形成机制。达到条件必须按预先设定的程序计算涨跌幅度,并按程序设定的时间出台相应措施,这样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有利于相关各方科学应对市场变化。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