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邱 林

 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又开始唱空了,这次目标对准了中国。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CPI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来新高。当日,索罗斯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已经错失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机会,中国经济目前可能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索罗斯不过是捅破了近期国际投资者普遍的一种担忧——对中国政府治理通胀的能力存在怀疑。索罗斯表示,中国治理经济的药方正逐渐丧失效果,且工资上涨推动的通胀正在显现。

之前,法国兴业银行全球策略分析师阿尔贝特·爱德华兹和迪伦·格赖斯分析认为,中国一下子从全球经济复苏的唯一希望,沦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危险。问题剑指,中国经济是否存在泡沫,能够安然实现软着陆么?在他们看来,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忧,不仅是投资者间弥漫的情绪,亦正影响到当局的决策和判断——有关货币政策超调论甚嚣尘上,而面对高企的通胀率,中国政府迟迟未能拿出更为理想的办法来。

人们注意到,目前各种有关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的报告或观点甚为流行。在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阴霾之下,这种说法明显增多。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份发表了一项对美国风险经理的调查显示,14%的调查者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是第一大新的风险,在2009年仅有4%的人持有这一看法。

实际上,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今年初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就成为重要话题。一些与会者认为,市场将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发达国家的财政危机,以及广泛的资产价格崩溃,视为今年以及未来几年全球稳定面临的最大风险。尽管中国似乎顺利地渡过了金融危机,但是主要是依靠极高的信贷增长来实现这一点的,因此面临着很大风险,经济严重放缓的可能性大于20%,而其连带的影响将会更大。

然而,外国人士对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观点,几乎遭到中国专家们的一致反驳。他们认为,外国经济学家宣称中国经济将硬着陆是在唱空中国。唱空中国经济或经济硬着陆担忧的背后,恰是针对一系列错误的判断。而外国专家的每一次唱空中国的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与唱空相配合的往往是大肆的“买空”或“卖空”。如索罗斯常常唱空中国同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国内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题为《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风险》的文章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政策空间的存在,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不必过于担心,也不会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实体面的增长依然较为强劲。如果2011年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顺利推进,可以部分抵消房地产市场调控所带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行及其负面影响。

人们不禁要问,一些带有官方研究机构色彩的专家,为何频频表达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不屑一顾,或者极力回避?有分析认为,也许是由于他们身份的原因,只能这样做。例如,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迪伦·格赖斯列举6月初有关中国或将创设新机构处置地方政府高达2至3万亿高风险债务,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一个诱因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副院长回应道,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存在特别大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率保持不下滑的话,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就不会恶化;第二即使情况不好,从国家层面也能掏出“真金白银”,无需太悲观。

这位副院长的回应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回过头来看,的确,今年以来政府决策层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对地方债务的纾解,但收效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宏观调控政策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把CPI涨幅控制住并降下来,但事与愿违,今年以来, 国内的CPI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继续上涨,5月份达到5.5%,创了历史新高。

其实,宏观调控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抑制通胀的“大杀伤性武器”——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政府决策层已屡次使用。自2010年10月以来,央行已4次加息,9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截至目前,已升至21.5%的高位。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遏制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冲动及已经出现的通胀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消减政府为使过热行业降温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效力,无意中亦“误伤”了很多企业,也使得投资、外贸和消费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前行乏力。

确切地说,中国经济将硬着陆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虽然一些中国专家极力回避这一问题并利用主流媒体为其辩护,但他们也承认,中国经济面对即将来临的硬着陆也是有可能的,其表现是,近来的放缓阐明中国经济的几个重要而又令人担忧的趋势。从目前的形势看,地方主义正在抵消中央宏观调控的努力,例如在房地产调控、地方投资等问题上,地方政府处于阳奉阴违的状态,中国传统上管理经济的模式出现了问题。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