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邱 林

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计划在6月至9月间清理多达近3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还将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业界人士称,中央政府将会介入偿还一部分贷款,国有银行(主要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也将介入承担部分损失。具体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新成立的公司,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实际上,近3万亿元债务仅是中国庞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一部分,目前尚没有任何一项权威统计对地方政府总的负债数字进行发布。我们能够见到的一个数据是,2010年8月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字,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仅2009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这离世界公认的警戒线60%已经很接近了。可见在2008至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地方政府圈钱之猛烈。

有专家预计,到目前为止,各地方政府债务累计至少达到10万亿元。更现实的情况是,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出警示和市场投资主体做出谨慎判断的双重背景下,本已经负重前行的地方投融资体系正遭遇更大困境。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危机,成为威胁国内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

问题是,近年来以各种变相形式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式发行的地方债没有纳入到地方预算,举债资金使用的预算约束不到位,透明度和规范性都不足,这些都可能酿成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而言,“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这些地方政府也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偿债能力,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任期内的政绩。

例如山东某市政府前两年曾掀起一场“借款运动”,承诺年利率10%,由财政还本付息。该市开工建设32个配套工程项目,总投入达150亿元。按该市财政局官方公布的数字,2009年该市地方财政收入只有9.73亿元。那么,如此巨额债务,靠地方财政那点财政收入如何偿还?出现这种情况,无论地方政府采取哪一种办法稀释和转嫁巨额债务,最终的受害者都是老百姓。

也许有人会认为,地方政府债务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然而,这是一种误解。中央政府如果在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动用中央财政的话,就是在动用纳税人——老百姓的钱。因为中央财政的钱很大部分是通过征收纳税人——老百姓的各种税费上交的,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换个角度看,中央政府如果动用中央财政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就有可能减少民生,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第二个可能是转变成银行的坏账,第三个更坏的可能是央行多印钞票造成通货膨胀来稀释这个债务,这些都是老百姓的损失。

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地方政府债务如果不重视、不注意的话,就可能形成中国式的次贷,或者有中国特色的次贷,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次贷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而中国式的次贷,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地方政府,如果他还不出来的话,那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中央财政买单,一个是银行坏账增多。不管是哪一个,最后都是老百姓买单。

成思危的说法是有其依据的。地方政府大肆举债,并且终于形成了隐而不发、且最终让全体老百姓受害的“中国式次贷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政府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客观上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个大公司。而对经济活动的追逐,对于任何独立的经济主体来说,都是没有止境的,赚了千万还想赚一亿,赚了一亿还想赚百亿。何况地方政府的投资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不像独立企业老板,还不起钱弄不好就得跳楼。

回顾10多年来,中央政府清理地方政府债务,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老套路——先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债务、银行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变成坏账,然后再将这些坏账剥离到一个公司(以前是东方等四大资产公司),使其债务重组变卖,最后损失由中央财政和银行承担。虽然此次清理最终结果如何,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老百姓也许又将成为买单者。如此反复,老百姓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有可能为“消化”地方政府债务买单。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