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邱 林

日本在抗震救灾的紧张时刻,仍对中国放在心上,其海上自卫队并不忘游弋东海。而在中日外长会晤之后,日本外相松本刚明立即召开记者会,对中国国家海洋局的直升机在东海海域接近海上自卫队的护航舰一事表示不满。日本媒体称,3月26日在东海“中间线”附近,中方直升机接近正在执行警戒监视任务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矶雪”号。

这件事突出说明,中国与日本围绕领土问题,不会被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一起卷走:震灾并没有令日本无暇他顾,反而使他们的“领土”意识更加敏感、强烈。日本政府还是摆脱不了旧有的冷战思维,对中国怀有太沉重的戒心。无论是钓鱼岛的纷争,还是东海油气开发的纷争,也没有因日本发生的地震,或者日本的国难而消除。

日本和中国本来就存在一些争议问题,在日本发生地震后,反而被日方搅动起来。从更深的角度看,日本与中国的领土争端,至今仍然是卡在双方中间的一根“刺”。有分析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有两个因素仍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领土和领海因素。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关注领土和领海,几乎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领土和领海面积尽量大。领土和领海之于国家,如粮食之于个人;没有领土和领海,国将不国;此外,国民对本国的领土和领海还有浓厚的民族感情。正因为如此,所有国家都寸土、寸海必争。不论是东海油气田,还是钓鱼岛问题,都属于这种情况。

事实上,钓鱼诸岛上面没有淡水,不适合人居住,按照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并不享有专属经济区和领海的划分权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暂且撇开其经济意义,人们可以对钓鱼诸岛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军事基地或军事据点。因而钓鱼岛问题对中日两国的战略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所富蕴的自然资源。

其次是美国因素。美国基于其全球战略的布局,在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范围内一直在玩势力均衡战略。应该说,美国是最不愿意中日关系长期友好甚至更密切的关系。如无美国的影响,随着日本对中国在亚洲范围内影响超过自己的习惯,日本迟早将适应中日两国地位改变后的现实。

然而,美国的介入及长期不愿离开使日本产生错觉: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日本仍然是亚洲各方面最有实力和最有影响的国家。二十年来,一直在适当的时候挑起中日两国的争端,企图既控制日本,又通过日本来制衡中国。只要中日两国矛盾长期存在,美国随时可以利用这些矛盾服务于其东亚战略。

2010年9月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严重倒退。其实,这一事件只是日本投石问路的一种策略,它既可以探清中国民众的反应激烈的程度和中国政府的政治底线,同时又将结成安全同盟的美国成功快速地进行有效的捆绑,与此同时,日本也就找到了名正言顺提升自己军事势力的理由。

有鉴于此,钓鱼岛争端对中日来说目前注定是零和博弈,而且博弈结果还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要与日本构建战略互信,可能面临一个严峻挑战,即所谓“中国威胁论”。然而,如果说中国对日本有威胁,那么,在日本发生地震后,中国不要派出救援队,不要给资金援助,中国并没有对日本构成威胁。

实际上,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到民间,都积极支援或参与了日本抗震救灾,中国国民心态的良好展现,本可能使中日国民走出互相憎恶的恶性循环。但由于历史、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麻烦如同紧箍咒,总是或紧或松地套在中日两国的头上,成为制约双方关系发展的魔咒。

按常理说,日本地震对中日关系改善是一个机会,使过去中日关系中的摩擦和争端暂时告一段落。然而,日本灾后重建虽然正在起步,但他们对中国的警觉仍然掩盖不住。我们深知,未来是很难“假设“的。我们不知道何时才能拔掉影响中日关系中那根“刺”,如果用目前的手段无法拔除这根“刺”,那么,需用中日双方,特别是日本思考一个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