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邱 林
       3月7日,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上,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过日本,甚至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品最多、最大的国家。中国居民到国外去购买本国制造商品的现象不仅是存在的,而且还在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例如中国高档品牌的运营费用比较高。当然,这也跟目前中国税收跟发达国家比,相对高一些有关。(3月10日《北京商报》)
正是由于高额的税负,导致境内外的差价过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境外去购买需要的商品,造成购买力外流,不仅使得国家税收流失,还冲击了正规渠道销售的商品。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
在这些话题背后,凸显的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惑,而这些问题,正成为当前进一步激发国内有效市场需求的障碍。众所周知,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而人均收入不及美国1/14的中国。换句话说,以购买奢侈品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约两成的钱,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4。
战略咨询公司贝恩的研究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在2010年已经达到1560亿元人民币,这包含境内及境外的消费,2011年的增长率预计在23%左右。这说明,中国奢侈品消费正在进入黄金期。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有消费能力的富人阶层,他们追求品位和个性化消费,成为支撑奢侈品旺销的主力。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踏入社会,他们的消费观念完全不同于上一代,很多家庭也有实力支撑他们的高消费。
出国购物“买得越多越上算”,这是许多中国人出国购物的心态。正如此,中国人掏腰包,全世界都等着挣钱,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欢迎接踵而至的中国客人,欧美零售巨头做好了准备:许多商店里有中文发音标准的售货员,门口准备了舞狮、对联;国外百货商店纷纷配上可刷中国银联卡的机器。
这无疑对中国人产生了吸引力。据了解,中国2010年1560亿人民币的奢侈品消费中,有55%是在境外发生。仅以英国为例,去年中国游客在英国花掉约10亿英镑(约合112亿人民币)。2011年初,一批出手阔绰、青睐奢侈品的中国游客又引爆了英国购物季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狂潮。英国媒体甚至把这种中国人的这种消费称为“北京镑”。
这种现象甚至让西方人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法国《费加罗报》前不久发表题为《奢侈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的文章认为,这种情况在中国真可谓一桩怪事。例如一瓶拉菲酒庄的高档红酒,在法国售价为1000欧元,但进入中国后,加上各种环节的税收,这一瓶酒在中国的售价至少要在2000欧元。
一边在努力扩大中国内需,一边是国人去国外大幅采购,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奢侈品征收高关税的争论中暴露出来。奢侈品成了人们的“身份证”。所以奢侈品一直“端着”:一定要贵、一定要高,一定还要买不到,越是如此,越有很多人购买中国人源源不断地为别国GDP作贡献,这让人们心里不是滋味。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国人的崇洋媚外消费思路,也助长了一些洋货一入中国就身价百倍甚至国货争当“假洋鬼子”的现象。很多外商有意针对中国消费者提价,从而提升产品的地位,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国内动辄卖四五百元人民币的Nine West手提包,在美国只要30多美元一个;国内动辄一万多元的Burberry新款,国外只要六七折就能拿下;香奈儿的一款拎包,国外价折合人民币比国内价便宜9000多元。
如果去国外采购或在国内采购高价奢侈品是中国购买力的“溢出”,那么中国人消费奢侈品就是肥水流了外人田。有人建议说,应调低关税,吸引消费者在内地购买奢侈品,这样可以把钱留在国内。事实上,进一步降低奢侈品的进口关税问题一直在讨论中,但一直没有结果。因此,我们呼吁决策层应尽快调整政策,降低奢侈品税率,将大部分购买力留在国内,避免肥水再流外人田。
话题:



0

推荐

邱林

邱林

76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新闻从业者、知名博主。重点关注国际、财经动向,其作品体现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鲜明风格。邮箱:qiulin4393@sina.com

文章